毛囊炎、疖、痈怎么治疗,最新临床指南来了!

轻症患者以局部治疗为主。
早期红肿未破溃的炎性结节可局部热敷、红外线、紫外线、超短波照射等治疗,促进皮损成熟、引流恢复;
外用2%莫匹罗星软膏或2%夫西地酸乳膏、2.5%碘酊、10%鱼石脂软膏2~3次/d、7~10d。已经化脓时不宜使用。
出现脓头时,可用碘伏点涂脓点,也可用针尖或小刀将脓栓剔除,但禁忌挤压。出脓后可外敷碘伏湿纱条。
切开引流:
大且深部有波动感的皮损应及时在局部麻醉下切开引流。
2.2 系统治疗
以下情况推荐系统应用抗菌药物:局部治疗无效;疖位于鼻周、外耳道或其他引流困难的部位;严重多发的皮损;合并免疫抑制等。
✔选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抗菌药物,耐β‑内酰胺酶的抗菌药物如耐酶青霉素,口服氯唑西林0.5g/次、4次/d;或苯唑西林0.5~1.0g/次、4次/d;或使用一代头孢菌素,如注射头孢唑林1.0g/次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
✔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患者则应选用相应敏感的抗菌药物,轻症患者可用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等,重症首选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三、痈
痈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多个相邻的毛囊深在感染,伴有周围和下面结缔组织(包括皮下组织)剧烈炎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或由相邻的多个疖融合形成。
典型表现为,初期出现疼痛性红色硬的肿块,界限不清。起初表面光滑、顶部穹隆,有多个脓头,直径可达3~10cm,甚至更大。5~7d后顶部破溃,脓液从多个毛囊孔内排出,破溃口呈蜂窝状,中央部继续坏死、溶解、塌陷,呈“火山口”样,内含脓液和坏死组织,可形成深层溃疡,愈合缓慢并形成瘢痕。
1、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水平升高,必要时皮损处革兰染色和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协助诊断。皮损部脓液涂片可见以球形、椭圆形葡萄串状排列或链状排列革兰染色阳性球菌。
2、治疗
适当休息,加强营养,必要时用镇痛药。
2.1 局部治疗
早期仅有红肿时,可用50%硫酸镁或75%乙醇湿敷。
手术治疗:
痈区中央有皮下坏死、软化时,需要及时切开引流,切开引流不宜过早或过迟。术后应换药。
2.2 系统治疗
全身治疗:及时足量使用敏感抗菌药物。
✔在药敏结果出来之前,静脉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敏感的抗菌药物,耐β‑内酰胺酶的抗菌药物如一代头孢菌素;
✔由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患者则应选用相应敏感抗菌药物,首选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
参考文献:
中华医学会等. 细菌性毛囊炎、疖、痈基层诊疗指南(2023年)[J] .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23, 22(5) : 451-455.
欢迎投稿
小编微信:druglive,vipnote
稿件格式:word文档
收听药评中心,每天都能进步一点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